农业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记安徽农业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2023-10-10 21:25:45    来源:中国农网

主持获省属高校近十年仅有的2个国家科技“三大奖”。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项,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6;“十三五”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2365项,其中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国赛金牌数位居安徽省域高校第1,全国农林院校第4;在全省建成8个综合试验站、24个特色产业站、45个科技小院,有力支撑安徽乡村振兴……这是安徽农业大学近年来交出的发展答卷。

作为一所农业高校,能够取得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建校95年来一直坚持的传统,“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科教兴皖、强农兴农的坚定信念,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因密码。”该校党委书记张庆亮说。

“安农牌”人才遍江淮


(相关资料图)

大三学生宋文琪没想到和蜻蜓“结了缘”。小的时候,她就特别喜欢蜻蜓,“很美很轻盈,常常抓在手中端详很久,再不舍地放飞。”

宋文琪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大二的时候经过选拔进入生物创新实验班,这个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走进实验室、走进“三农”一线,让宋文琪觉得生物世界“真奇妙”。

这时候,蜻蜓再次跃入宋文琪视野。蜻蜓是地球上历史最悠久的漂亮昆虫之一,已经存在了3亿多年,之所以能够存活这么久的历史,很重要的是蜻蜓肠道内的菌群,能够帮助蜻蜓抵抗自然界的变化。研究这些菌群的“奥妙”,开发新型农用杀菌剂,这项研究一下子吸引住了宋文琪,蜻蜓在她眼中从“美妙”变得“神奇”。除了上课,宋文琪就泡在了实验室,今年以来,她和团队一起先后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常规赛道)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三等奖。宋文琪还有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更高的平台上取得突破,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点子技术,她和团队一直在坚持。

农业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直是该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农先锋、社会英才,该校鲜明提出,要让“安农牌”人才遍布江淮大地,成为推动安徽乡村振兴的不竭人才源泉。

近年来,学校紧贴社会人才需求,创新“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大学农业推广专硕创新班”“试验站+科技小院”等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今年,作为主要培养单位承担安徽省首次开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招生工作。依托基地试验示范、复合指导团队、新型经营主体“三元赋能”和专业、产业、创业、就业“四业融通”,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社会持续输送高素质“三农”人才。

除此之外,学校按照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国字号”“省龙头”培训项目全面开花,高职扩招办学新领域和涉农职业等级认证开辟了新赛道。

攀登在农业科技最高峰

前不久,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重大科技成就奖。

作为研究茶业的领军人物,宛晓春带领团队始终聚焦我国茶产业发展瓶颈,主持完成“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使我国茶叶加工进入新时代;主持完成 “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属性挖掘”,使大别山区的黄大茶实现了从“粗枝大叶”到“金枝玉叶”的华丽转身;牵头并带领ISO茶叶标准中国代表团,使我国的六大茶类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农业大学的专家就要始终紧盯农业发展最前沿。近年来,该校不断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农业领域重大需求,潜心高水平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凝练并培育了一系列标志性科技成果,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安徽农业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以“一流平台、一流项目、一流成果、一流合作”为目标导向,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凝练重大研究任务,培育标志性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建有安徽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2个国家级、7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持获省属高校近十年仅有的2个国家科技“三大奖”,“十三五”以来获省部级奖励147项,选育“安农1589”国审小麦新品种等为代表的国审、省审动植物新品种196个。主动对接长三角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头组建“大健康研究院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等。成立绿色发展、智慧农业、食品加工三大研究院以及安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升科研平台对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学校现有5个全球ESI前1%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汇聚了4名双聘院士、43名“国字号”人才和163名省部级人才。

实验室“盆景”成为产业“风景”

“年均施药面积1.5亿亩次”“用药量高达2000吨”……近年来,赤霉病、蚜虫等小麦重大病虫害在我省呈持续频发、重发态势。由于小麦抗病虫品种缺乏,重大病虫害防治仍依赖化学农药。长期高频、过量使用,导致小麦病虫抗药性攀升、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

产业有需要,科研人员就要有行动。安徽农业大学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团队带头人操海群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聚焦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联合省内优势单位开展小麦重大病虫防治科技攻关,在“适时用药、创制新药、高效施药、集成减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关键技术连续2年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农业主推技术,近3年在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累计推广应用7730万亩,节本增收总额80.59亿元。

农业发展的难题,就是农业大学攻关的目标。学校探索形成 “一站(区域性农业综合试验站)一盟(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 一中心(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的校地合作模式,首创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四体融合”大学农业推广模式,在全省建成了8个综合试验站、24个特色产业站、45个科技小院。以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站为依托,构筑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桥头堡”;以产业联盟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等为主力,打造服务“三农”的“专家天团”;以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乡村振兴咨询与服务平台为载体,铸就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安徽最接地气的大学”。

目前,全省60%以上县域主导产业由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服务创建了14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打造100多个主导和特色产业。“十三五”以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近3000项,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转化科技成果229项、金额5290万元,转移技术3986项、金额7.45亿元、经济效益逾100亿元。

“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推动关键核心办学指标争先进位,把学校办大、办好、办强,培养更多强农先锋、社会英才,产出更多科研技术,结出更多惠农成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张庆亮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v 农业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记安徽农业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2023-10-10
v 邓小刚会见新加坡永续发展和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 2023-10-10
v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 2023-10-10
v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 2023-10-10
v 山东沂蒙山里崛起“中国食品城” 2023-10-10
v 河南南乐:优质西红柿让菜农红红火火 2023-10-10
v 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天堑变通途 多点开花共致富 2023-10-10
v 山东临邑县:“三单一反馈”提升村级巡察质效 2023-10-10
v 山西泽州县:打造100个基层矛盾化解示范村 2023-10-10
v 强化耕地司法保护——最高检发布耕地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2023-10-10
v 山东青岛:示范片区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新活力 2023-10-10
v 秋咳伤肺!这10类润肺止咳的食物,最适合秋天 2023-10-10
v 吉林省扎实推进吉林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建设 2023-10-10
v 戈壁滩上育良田 2023-10-10
v 10月10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11个点 2023-10-10
v 重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望超额实现年度目标 2023-10-10
v 澄迈举办丰收节暨 消费助农大集市活动 2023-10-10
v 文昌 秋稻田里抢收忙 2023-10-10
v 新疆秋粮收购工作启动 2023-10-10
v 全国规划出台 新疆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怎么干 2023-10-10
v 浙江温州瓯海郭溪:小单元托起身边的“大幸福” 2023-10-10
v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搭建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 2023-10-10
v 河北抚宁:万亩生姜迎来丰收季 年产亿斤特色产业兴 2023-10-10
v 文山烟农挑上“金扁担” 2023-10-10
v 中国小米充实乌干达“米袋子” 2023-10-10
v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 攻关生产关键技术 引领燕麦高质量发展 2023-10-10
v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作物丰产增效集成技术现场会在安徽庐江召开 2023-10-10
v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举办 2023-10-10
v 全国畜牧总站参加2023年农业农村部“三下乡” 集中示范活动 2023-10-10
v 价格疯涨的珍珠:“真火”还是“泡沫”? 2023-10-10

种植基地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2022022245号-33
联系我们: 435 226 40@qq.com